摘要:目的 观察伊血安颗粒的疗效及对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。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法对62例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,治疗组(伊血安颗粒组)31例,对照组(益母草胶囊组)31例。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止血作用愈显率分别为74.19% 、70.97% ,总有效率分别为90.32%、87.09%;对中医证候改善的愈显率分别为87.10%、83.87%,总有效率分别为96.77%、93.55%。两组间比较,均无显著性差异。结论 伊血安颗粒治疗瘀血内阻、血不归经所引起的流产后(或产后)子宫出血不净(或恶露不绝)等症疗效确切。临床试验未发现该制剂有明显的不良反应。
关键词:@伊血安颗粒/治疗应用;恶露不绝/中药疗法;@流产后子宫出血/中药疗法
【中图分类号】R285.6 【文献标识码】A 【文章编号】1003—978(2002)01—0006—03
伊血安颗粒(原名:妇血康颗粒)系广西桂西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中药三类新药,主要成分为滇桂艾纳香、元胡、川芎、甘草。具有活血止血、行气止痛的功效,适用于流产后(产后)子宫出血不净或恶露不绝(血瘀证),属西医流产后(产后)子宫复旧不全范畴,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《新药临床研究批件》(1999ZL-62)和广西卫生厅批文的要求,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、广西中医学院附一院于2000年8月至2001年6月,对伊血安颗粒治疗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(血瘀证)进行了临床试验,以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和评定。现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2例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。
1资料与方法
1.1诊断标准 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(第三辑)“中药新药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”[4]、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《中医妇科学》[5],(第4、5版)、《妇产科学》[6](第4版)以及《现代中西医妇科学》[7]的有关内容制定。
1.1.1中医诊断标准 主证: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超过7d仍不止,量少淋漓或量较多。次证:①血色紫黯;③血质稠,夹有血块;③小腹疼痛,按之不减。或按之痛甚或拒按;④舌暗红或边有瘀点、瘀斑;⑤脉弦涩或沉弦。凡符合主证和次证中3项者,即可诊断。
1.1.2西医诊断标准 流产后子宫复旧不全: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超过7d仍不止。
1.2纳人病例标准 ①符合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的中、西医诊断标准;②中医辨证属血瘀证;③年龄20~40岁;④知情同意,志愿受试。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符合GCP规定。凡符合上述4项标准者,即可纳人试验病例。
1.3排除病例标准 ①中医辨证不属于血瘀证之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者;②流产后宫内组织残留所致者;流产后盆腔感染者;④合并子宫肌瘤或并发滋养叶细胞肿瘤所致者;⑤血小板减少等凝血机制障碍者;⑥合并有心血管、肝、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。
1.4一般资料 62例均为符合上述纳入病例标准之门诊病人。随机分为2组,治疗组31例,对照组31例。年龄分别为(26.42±5.42)岁,(25.65±3. 95)岁;病程分布分别为(9.81±3.33)d, (10.23±3.20) d;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1.11±1.68,10.82±1.28;子宫复旧情况(三径之积)分别为(155.45±40.36)cm3,(149.78±27. 99) cm3,经统计学处理,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 )。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。
1.5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,治疗组药物为伊血安颗粒加益母草胶囊安慰剂;对照组药物为益母草胶囊加伊血安颗粒安慰剂。在试验期间,所有病例除以上治疗外,不得使用其他与本病治疗有关的药物和治疗措施。服药方法:伊血安颗粒,10g/次,3次/d,饭前温水口服;益母草胶囊(沈阳永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),4粒/次,3次/d,饭前温水口服。
1.6疗程 连续服药7d为1个疗程。
1.7观察指标 阴道出血持续时间、阴道出血量、色、质的变化、中医症状改变、舌象脉象变化。以上指标用药前和用药后3, 5, 7天各记录1次;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(子宫三径),外周血血红蛋白、红细胞、血小板、出血时间、凝血时间等,以上指标用药前后各记录1次。
1.8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《中药新药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制定。
1.8. 1 止血疗效标准 痊愈:服药后阴道出血于3d内停止;显效:服药后阴道出血于5d内停止;有效:服药后阴道出血于7d内停止;无效:服药后阴道出血超过7d仍未停止。
1.8.2 中医证侯疗效标准 痊愈:证候疗效率≥95%;显效:服药后中医症状明显减轻,95%>证候疗效率≥70%;有效:服药后中医症状减轻。70%>证候疗效率≥30%;无效:服药后中医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,证候疗效率<30%。
1.8.3 中医症状疗效标准 痊愈:治疗后症状消失;显效: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减轻2级以上;有效: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减轻1级以上;无效: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减轻不足1级。
1.9 统计分析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;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;计量资料用t检验。
2结果
2.1治疗后两组患者止血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14例,显效9例,有效5例,无效3例,愈显率74. 19%,总有效率90. 32%;对照组痊愈14例,显效8例,有效5例,无效4例,愈显率70.97%,总有效率87 . 09%。治疗组愈显率、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,均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,说明伊血安颗粒与益母草胶囊的止血效果相似。
2.2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14例,显效13例,有效3例,无效1例,愈显率87.10%,总有效率96.77%;对照组痊愈9例,显效17例,有效3例,无效2例,愈显率83.87%,总有效率93.55 %。治疗组愈显率、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,均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,说明伊血安颗粒与益母草胶囊改善中医证候的疗效相似。
2.3治疗后两组患者止血时间比较 治疗组止血28例,止血时间(3.71±1.49) d,对照组止血27例,止血时间(4.30±1.61) d。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,经t检验,无显著性差异(P>0.05)。
2. 4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,2。
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
中医症状 分组 异常/例 愈显/例 愈显率/% X2 P
子宫出血 A 31 23 74.19 0.0129 0.9094
B 31 23 70.97
出血量 A 31 31 100.00 0.0782 0.7793
B 31 28 90.32
血色 A 31 29 93.55 0.0375 0.8460
B 31 27 87.10
血质 A 30 29 96.67 0.0080 0.9286
B 31 29 93.55
小腹疼痛 A 23 23 100.00 0.0000 1.0000
B 25 25 100.00
注:A为治疗组,B为对照组
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药症状积分比较(±s,N=31)
分组 治疗组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
A 11.1±1.68 1.52±2.48* 9.60±2.37
B 10.82±1.28 1.87±2.56* 8.95±2.56
注:与治疗前比较,*P<0.05;A为治疗组,B为对照组。
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自身比较,均P<0.05,说明两组均有改善中医症状的疗效。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,经X2分析,均P>0.05,同时,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和差值比较,P>0.05,说明两组中医症状改善疗效相似。
2.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复旧情况比较 结果见表3。
表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复旧情况比较(±s,N=31)
分组 治疗前子宫三径/cm3 治疗后子宫三径/cm3 治疗前后差值
A 155.45±40.36 120.49±27.15* 34.93±34.20
B 149.78±27.99 121.88±21.77* 27.89±23.55
注:与治疗前比较,*P>0.05;A为治疗组,B为对照组,
由表3可见,A, B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复旧情况自身对照比较,均P<0.05.,差异有显著性,说明两组确有改善子宫复旧的疗效。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,P>0.05.差异无显著性。
2.6不良反应 本制剂在临床试验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。
3讨论
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属西医产后或流产后子宫复旧不全,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病因病机乃由于产后气血虚弱,胞脉失养,加之余血内停,瘀血不去,新血难安,且瘀久化热或外邪乘虚内侵,更使病情加重,故有气虚、血瘀、血热之分,其中以血瘀型多见。治疗应以活血止血、行气止痛为治法。伊血安颗粒正是遵此治法而组方,并经现代工艺精制而成,故用于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(血瘀证)疗效确切,服用安全、方便。其中君药滇桂艾纳香系桂西地区独有的天然名贵草药,具补血活血、祛瘀生新、敛血止血之功效,据现代药理及多年的临床研究表明,本药独特的功效成分能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,使血管闭合,加快子宫内膜脱落;能缩短小鼠的出、凝血时间,延长家兔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趋势;对豚鼠在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,使其张力明显提高,收缩力明显增强,具很好的止血作用。配伍元胡助其活血止痛,川穹行气活血补血,甘草益气和中.调和诸药,共奏祛瘀生新,敛血益气止血之功效。
参 考 文 献
[1]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新药审批办法[S]. 1999.
[2]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[S] .1999.
[3]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求[S] .1999.
[4]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(第3辑)[S] .1997.
[5]罗元恺,曾敬光,中医妇科学[M].第4版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.134--195.
[6]马宝璋.欧阳惠卿.妇产科学[M]第4版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1995. 193--195.
[7]乐杰.现代中西医妇科学[M],第4版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80. 221--223.
作者简介:张晓金(1972-).女.成都中医药大学99级妇科专业博士研究生.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,新药开发与研制。